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驾临丨保继刚教授压轴:带着问题意识看旅游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训练营宣传组 何出此言 2019-09-02

编者按:8月10日下午为博士学术训练营最后一场讲座,终于盼来了训练营创始元老,被喻为旅游学界“黄埔军校”的“校长”保继刚教授压轴登场,讲授“现实问题与学术问题、代际传承与学科转型”,给训练营学员寄予“未来之志”。 



 “校长”驾到 


五年前,保继刚教授与宋海岩教授共同发起创办了“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学术训练营”,在训练营被喻为旅游学界黄埔军校之时,保继刚教授也被冠以“校长”之名。保“校长”现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中国旅游管理学科的首位长江学者,兼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担任旅游论坛特邀主编、地理科学副主编、旅游学刊副主编、人文地理副主编、Tourism Management编委、Tourism Geographies顾问编委、China Tourism Research中国区域编辑等。


在第五届学术训练营的结营讲座上,保继刚教授讲授了旅游研究的内功心法:以他多年来对中国旅游发展的观察与思考,用丰富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向学员们讲授了如何从纷繁的现实中寻找到优秀的研究问题,在代际传承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在保“校长”看来:“好的研究一定会得到更多人最后的认可”,留下真正的有学术贡献的研究,才是一名旅游学者的重要价值体现。



 主持人:曾国军教授 


结营讲座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曾国军教授主持。主持人开场即表达了对保教授的敬仰之情。他指出,保教授是第一位旅游管理研究领域的长江学者,为旅游管理学科在学界和社会赢得了声誉;他也是引领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发展的功勋院长,如今中山大学旅游休闲管理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十;他还是一名支持学生的好老师、支持同事的好领导,不断鞭策、鼓励和支持旅游学者们共同发展。最后,希望大家能够从今天的讲座中收获满满!


曾国军教授主持

 


 “校长”所思 


1

从现实问题到学术问题


⑴ 引言

“一个尴尬的判断:我们走了很久,好像又常常回到原点。”

——保继刚

 

保继刚教授授课现场


为何尴尬?


曾有学者质疑SCI/SSCI是否阻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反过来我们也应该思考,学者们所发表的大量文章,“是否真的对人类认识世界有所贡献和突破”;而空喊口号没有研究贡献的文章又能否在《Nature》、《Science》这样的优秀期刊上发表。


为何回到原点?


中国学术界在经历重大历史转折和社会变化之后,逐渐走向规范化的研究道路。


而在我们走向学术正轨,学会探索未知,并用已有知识能够来预测未知世界时,却仍有“学者”试图以社会贡献代替学术贡献评价,仍有相当多的发表的学术论文没有学术贡献,这就是回到了原点。


最后一场讲座,依然座无虚席

 

⑵ 什么是好的研究?


保教授指出,旅游研究中常常缺乏提出研究问题和辨别好研究的能力。近年来国内旅游学科的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量”上的增加,而“质”的提升尚不尽人意,缺少诸如“authenticity”、“place attachment”这样影响全世界的原创性理论或概念。而现阶段国内较高质量的旅游学术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借用西方的概念、理论、量表在中国做验证性研究。例如早期出现过的国外量表直接翻译、应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检验、创造性毁灭模型的修正和完善。


第二,在西方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发展理论。但这种应用容易产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问题,借用社会科学中的“原创”性理论,却缺乏对该理论背景和理论边界的认识,从而导致误用或误读。


第三,最好的研究是产生原创性的概念、理论。其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度较大,例如制度性机会主义、旅游吸引物权、环城游憩带这些概念。

 

“学术新生代”正聚精会神


⑶ 为何优秀成果产出少?


主要原因:在于观念上对学术研究的理解存在偏差;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方法上的研究规范相对欠缺。中国学者在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下探索世界,相对而言缺乏刨根问底的意识和科学探索的精神。例如,中国的后发优势在于可以模仿优秀的国外范本,这也会使我们面临缺乏创新和突破的劣势。我们可以在方法上模仿和学习,但是观念上很难改变传统文化基因中“经世致用”的思维方式。


其他原因:首先,以什么样的价值立场来做研究,“speaking truth for power or speaking truth to power”;其次,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素养,理解什么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再次,研究和规划的认识不分,研究就是发现,是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挖掘,对人类未知事物的探索;规划是对未来的预测,旅游规划则是在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影响等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对旅游地发展进行未雨绸缪的安排,是已有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最后,区分研究问题与研究主题,研究主题(research subject/topic)是一个比研究问题更加宽泛的概念,涉及到某一类现象或问题,一个研究主题可能包含若干个可供选择开展的研究问题,而研究问题则涵盖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即回答“what、where、when”、“why”、“how”的问题。

 

仔细笔记,思考自身问题

 

Tips: 想报考保教授的研究生们,提出你们的研究问题比罗列参加过多少研究规划更有效哦~

 

2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代际转换


⑴ 研究缘起


保“校长”长期关注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旅游地理学总体特征、整体问题、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周期性反思和总结,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不足,以及未来可以突破的方向。


⑵ 代际划分


保“校长”在分析整体学科发展概况之后,转向代际划分的问题探讨,不仅很好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特征,又展示出学科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整体风貌。


划分对象:1978年至今的中国旅游地理研究者;


划分依据:一是处于相同社会的发展背景;二是在相同阶段成长起来的学者具有相似的社会历史经历,主要是指学术经历,以此划分学术时代。


开创代:1978年后介入旅游地理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他们响应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上取得了扎实的成果,并为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代:80年代接受开创代教育的专门人才(硕士及以上),几乎完整经历了中国旅游地理发展的全过程,他们在传承师辈自由探索精神和研究特征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体系的初步构建。


中间代:90年代开始接受旅游地理学术训练(硕士及以上),其学术实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尽管部分优秀学者主动关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旅游形式,但整体上仍缺乏变革和创新学科体系的动力。


新生代:21世纪成长于日益强调研究规范和学术贡献氛围下的青年学者,表现出了更强的研究规范、文献意识、理论意识和方法意识。但也存在大量的理论套用、误用问题,其在研究上也往往难以直击当前中国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一代的“小骄傲”


总之,随着学术环境和旅游行业的发展变化,几代学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转变,这些转变在基于代际差异的学术互动和相互影响中逐渐汇聚成一股转型的力量,使中国旅游地理学走上了转型之路。

 

阅读推荐:保继刚.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84-1192.

 

3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学科转型


保教授认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学科转型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的转型。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需求逐渐从开发和规划转向全方位的管理和调控,学术需求逐渐从指导实践转向多元化的理论思考。第一代学者的自我突破和中间代、新生代的理论意识和方法意识的增强,促使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的转型。


第二, 学科认知的转型。受到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变的影响,新一代青年学者在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社会转向、后现代转向等一系列研究转向的基础上,产生了更加多元的地理学认知,与上一代注重逻辑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化的地理学研究形成了学科认知上的差异。


第三,理论认知转型。研究者越来越认同理论贡献的重要性,意识到要有知识的生产才会是好的研究。而真正实现知识贡献是很难的,因此要抱着对旅游学术研究的初心和兴趣,让自己的学术生涯无悔。


第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转型。不少学者认识到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解决特定的研究问题。这一转型一方面提高了旅游地理研究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少“为方法而方法”和误用现象。


4

 转型中的问题与挑战


保教授在此提出四点问题与挑战:


⑴ 第一代面临退休离开学术舞台的中心。中间代若未能持续发挥其推动力量,而新生代学者较少留在教学机构,很有可能降低中国旅游地理学在旅游学科和地理学科中的影响力。


 缺乏引领性问题体系的提出。这一体系的形成既需要第一代学者对实践问题的敏锐判断,也需要青年学者的理论素养。而能否提出这种引领性质的学术问题体系并使其在学术共同体中形成感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吸引力。


⑶ 研究数据质量差。定量、定性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如缺乏研究深度与系统性,没有长期的典型案例跟踪,对复杂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较差等。


⑷ 应用性问题。一方面,一些学者过于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甚至将旅游地理研究等同于为旅游发展提建议,所做的研究成果实际上是关于旅游发展的对策报告。


保教授意犹未尽,鞭策现场学员


在结语中,保教授对未来的旅游学科发展依然持有乐观的态度。他相信,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正义终将战胜邪恶”那样,好的研究一定会得到更多人最后的认可,等到我们年老的时候回顾自己所做的知识贡献,这也是知识分子能够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保”来解答 


目前学界百家争鸣,各学派纷纷立“说”,这也是学术自由的体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面对学员们的提问,我们的保“校长”是如何“保说”的。


问题1:在“双非”高校(非985非211高校,非一流学科非一流高校),普通学者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博士?


保说:我之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不过可以从我对本科教育的思考上做出解答。每个学校都可以做好本科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都能胜任博士教育。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尽管一些文理学院没有研究生层次教育,这并不妨碍其本科教育的发展。于博士教育而言,研究氛围则更加重要。我培养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有的去到一个研究氛围相对不太好的学校之后,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可见,学校平台和研究氛围的重要性,而整体条件不够的学校申请到博士点招博士生,无异于80年代我们发展入境旅游时各项基础设施不足,要专门配套,非常困难。

 

首都师范大学 李云鹏  老师


问题2:如何实现研究规范,使其在案例中具有理论贡献?


保说:这个问题难以用三言两语来解答。你从硕士到博士再到独立学者的过程,就是能够得到这一结论的过程,也是通过这些理论贡献确立你职业生涯的过程。通常来看,典型案例包含了最多的信息和未知,并对其他案例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而最后如何从个案研究上升到普适性贡献,则是个人水平的体现。


中山大学 梁馨文 博士研究生


问题3:应该采用哪些方式来提高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


保说: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旅游管理的问题,是整个中国旅游教育改革的问题。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嘴上重视的却往往是实际上被忽视的。应试教育很重要,它解决了公平问题,但没有解决观念和学习上的创新问题。因此,到了本科教育阶段,首先要把中小学十二年来应试教育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读书方法纠正过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一直坚持,将最好的、最有经验的教授去给本科一年级学生授课,使得大一新生是真的在上大学一年级而不是高中四年级,就是要去改变他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内蒙古财经大学  杨娇  博士研究生


主持人(曾国军教授)结语


曾国军教授在结语中谈了四点感想。第一,每次听保教授讲座都有新的收获,今天也是第一次听保教授谈研究价值的立场问题,中大旅游学院的诸位学者们之所以能够紧密围绕保教授凝聚在一起,正是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第二,保教授对方法和方法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是我们之前难以想象的;第三,尽管保教授在学术界很有名望,却依旧坚持听课和做笔记,他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是我们永远的榜样;第四,保教授在关注学术问题和价值的同时,也关注学术研究对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既要做到研究有贡献,又要能够解决社会问题,进而为社会公平、公正、公益发声。最后,让我们将热烈的掌声送给保教授,并向他学习作为一名真正学者的研究精神!      

 

编外音:

保继刚教授在讲座伊始对博士训练营开营七天以来的精彩内容进行简要回顾。他表示虽然很遗憾没能亲临现场,但每天关注并转发我们的公众号(何出此言),从中学习了很多内容。听到这里,小编对保教授的终身学习精神敬佩不已。在接下来的收官篇中,我们将对本次训练营的精彩看点进回顾,并奉上闭幕仪式中的精彩发言,敬请关注!

 


撰稿人:杨茜好、彭菲

摄影:周小凤、徐雨晨、中得摄影

排版:刘诗梅


本届往期精彩内容呈现:

NO.1的江门行:百余名旅游管理博士的“诗与远方”

开营日志第十篇 | 一场流动的“盛宴”——孙九霞教授带你梳理旅游流动的研究脉络、方法与案例

开营日志第九篇 | 黄业坚老师“大小数据”混合应用的道与术

开营日志第八篇 | 案例开发与研究——小案例大智慧 欧阳桃花教授系统讲解案例研究

开营日志第七篇 | 王宁教授:穷究于理,成就于质——质性研究抽样与资料分析

开营日志第六篇 | 戴先炽老师助力科研论文从想法到发表 ——做有趣的研究,让学术更有味道

开营日志第五篇|王永贵教授吐“真经”,请速收下实用的工商管理研究秘籍

开营日志第四篇 | 曾国军老师带来基金申报与论文写作“美食大餐”

开营日志第三篇 | 李刚老师的《旅游与酒店研究定量方法》你值得拥有

开营日志第二篇 | 黄松山老师倾囊相授旅游科研论文的英文发表妙计

开营立军规|元老宋海岩教授畅谈科研伦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研究者


获取更多训练营的课程内容,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公号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